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VIP   VIP会员第1年

图书资料维护组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搜索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商品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在线商城 >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珍藏版)(精)
在线商城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珍藏版)(精)

价格 40.7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7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500
IP属地 广东详细信息
0条
  • 内容简介
  • 目录
  •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珍藏版)(精)》内容简介

      京味语言大师的传世之作!家庭书架的珍藏精品!一套经典的历史晋级读物!一套祖孙几代人爱读的书!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一部**的历史读物“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的确,人类的历史以“过去的光辉照亮着现在”,它源远流长,蕴涵着大量先人的智慧。本书是林汉达先生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  这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原先分为五本,现在合在一起重新出版。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林先生编写历史故事有两个很大的特点。  一是注意史实的准确。他写的历史故事跟演义小说不一样。演义小说虽然写得很生动,可其中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他写历史故事着重于说明历史发展进程,又比较尊重历史事实,主要取材于《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像《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草船借箭”之类的故事,他都没有采用。  二是文字的口语化。林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对普通话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宁波人,虽然只能说家乡的方言,可写起文章来,用的却是地道的普通话。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就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的语文读物。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珍藏版)(精)》目录

    春秋故事千金一笑兄弟相残暗箭伤人管鲍之交一鼓作气老马识途仙鹤坐车唇亡齿寒五张羊皮“仁义”大旗饱不忘饥退避三舍犒军救国放虎回山桃园打鸟一鸣惊人搜孤救孤晏子使楚混出昭关鱼肚藏剑掘墓鞭尸夹谷之会石屋养马卧薪尝胆战国故事三家分晋用人不疑河伯娶妇起死回生不受蒙蔽商鞅变法孙膑下山马陵道上悬梁刺股攻守同盟合纵抗秦连横亲秦胡服骑射屈原投江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火牛陷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远交近攻赠送绨袍坑杀赵卒毛遂自荐盗符救赵图穷匕见统一中原西汉故事张良拜师学万人敌揭竿而起天下响应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鸿门忍辱火烧阿房韩信拜将暗渡陈仓鸿沟为界四面楚歌汉王登基制订朝仪缇萦救父晁错削地李广射虎张骞探险再通西域通神求仙苏武牧羊大雁带信霍光辅政昭君出塞王莽称帝东汉故事绿林好汉赤眉起义刘氏举兵昆阳大战死守黄金豆粥麦饭“铜马皇帝”争先恐后攻占两京得陇望蜀种地钓鱼宁死不屈取经求佛投笔从戎外戚专权天知地知豺狼当道跋扈将军宦官五侯禁锢党人官逼民反三国故事董卓进京同盟异心定计除害迁都屯田神亭交手辕门射戟谁是英雄袁曹争锋三顾茅庐过江决策火烧赤壁离间失和采用中策一身是胆白衣渡江煮豆燃萁夷陵之战七擒孟获自贬三级三路伐魏鞠躬尽瘁装病夺权带酒进宫书生打铁功成将死三国归晋编后记前言  这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原先分为五本,现在合在一起重新出版。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这部故事集分为五本出版的时候,受到了少年读者的欢迎,也受到了少年的老师和家长的称赞。大家都说这部故事集既是历史读物,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历史知识;又是文学读物,因为文词讲究,述说生动,少年朋友们都应该读一读。现在把五本合在一起出版,好让更多的少年朋友读到这部历史故事。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纪念编写这部历史故事的作者,林汉达先生。  林汉达先生过世已经15年了。他出生在贫苦的家庭里,靠半工半读念完了大学。当时有一家书局举办全国大学生英文比赛,林先生得了**名。这家书局把林先生请去当编辑。林先生编了不少儿童读物,还编了一部初中英文课本。由于林先生没有学位,这部课本受到了不公正的打击。林先生气愤极了,他扔下职业去美国留学,一年就得了硕士学位,过了两年又得了博士学位;后来回到上海,接受大学聘请,当了教授。  这时候正是抗战时期,林先生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汉字改革,一边编写历史故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压制民主,发动内战。林先生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运动,跟朋友们一同组织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经常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激烈的演说,因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共产党地下组织把林先生用帆船护送到山东,后来又护送到东北。林先生到了解放区,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做文化教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前,林先生就来到北平,仍旧做文化教育工作。1954年,他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两年后就摘去了右派帽子。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折磨。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却毫不动摇。1972年,周恩来同志交给他一项紧要任务,请他校订一部译稿。他对照英文原本,逐字逐句认真修改,经常工作到深夜。不料在完成校订的第二天,他心脏突然发病,抢救不及,就与世长逝了,终年72岁。  这本故事集的**本《春秋故事》,是1962年出版的,当时打算一本连一本出下去,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谁知道才出到第三本《西汉故事》,第四本《东汉故事》才完稿,就来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工作被迫中断了。等到十年浩劫过去,才出版了《东汉故事》,可惜林先生自己已经看不到了。第五本《三国故事》是根据林先生的遗稿《三国故事新编》缩编整理的,没能经林先生自己过目。这本《三国故事》曾获得1980年~1981年全国**少儿读物一等奖。  林先生编写历史故事有两个很大的特点。  一是注意史实的准确。他写的历史故事跟演义小说不一样。演义小说虽然写得很生动,可其中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他写历史故事着重于说明历史发展进程,又比较尊重历史事实,主要取材于《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像《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草船借箭”之类的故事,他都没有采用。  二是文字的口语化。林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对普通话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宁波人,虽然只能说家乡的方言,可写起文章来,用的却是地道的普通话。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就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的语文读物。后记  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新版本的问世,使这部传世名著得以再现辉煌,实在是令人兴奋的事。时光匆匆,逝者如水。当年,我编辑这套书的情景历历在目,然而当回首一顾的时候,竟不觉过去了二十多年,现在只能靠回忆来与今天的读者交谈了。  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我在1978年担任本书责编以后,陆续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老老少少、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表示对这部书的喜爱。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我想,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没有务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不会精耕细作的。  很可惜,林汉达先生在“文革”中的1972年去世,他为少年朋友“一个朝代写一本”的夙愿没有实现。我在1978年接手编辑后,修订再版《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新编了已写完而未出版的《东汉故事》,又根据林先生50万字遗稿《三国故事新编》缩写改编成《三国故事》。至此算是把林先生已写到的内容编完出版了。在这项工作中,林夫人谢立林老人,林先生的儿子林文虎和夫人谢文漪,曾任林先生秘书的贾援先生,都给予了我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应该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很多读者对这套书未能完成感到惋惜,在来信中希望续写续编下去,“毛遂自荐”者也有数位。我本想物色合适人选与我共同完成这件事,却因工作变动而中止。好在历史是常存的,历史读物是长青的,我想今后的机会会有,希望也不至于落空。让我们在希望中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