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VIP   VIP会员第2年

图书资料维护组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搜索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商品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在线商城 >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在线商城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价格 53.5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500
IP属地 广东详细信息
0条
  • 内容简介
  • 目录
  •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内容简介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本书知识含量丰富准确,体系结构系统完整,较广泛吸收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上自中国境内远古人类与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灭亡的历史,是集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普及性为一体的力作。可为党政干部、社会大众以及需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以及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海内外读者提供一部基础读物。全书40万字,插图60余幅。

    江泽民同志通览《读本》书稿后,欣然命笔作序,认为《读本》“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读物,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读本》编写缘起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落实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全社会应重视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指示而组织历史学者编写的。2012年7月13日,江泽民同志通览《读本》初稿后,欣然命笔作序,再一次强调指出全党全社会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他说:“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读本》的文化价值
    (一)宣传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基本理论,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国历史上从古代至近代各种社会形态演进的路径、属性与特点。
    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派别的分析方法,客观解析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变迁、重大事件、人物活动及其深层次原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主义态度,阐释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丰富内涵与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传播比较丰富而翔实的历史知识
    1.扫描全貌,简而不漏,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读本》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等各个层面,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叙说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变化,比较完整地勾画古代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大势与基本线索,比较具体地展示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历史风貌。
    2.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让读者了解各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特色与亮点:《读本》将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影响各时代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革故鼎新、承前启后的历史性变迁,富有启迪、借鉴意义的历史现象,作为《读本》叙说的重点。
    3.不偏一端,尊重真相,让读者了解人民大众与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原貌:《读本》既肯定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创造与反抗剥削压迫斗争的历史作用,也重视杰出历史人物从事变革或完善制度、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改善民生、消除秕政、维护国家主权与制止分裂动乱的突出贡献。
    4.扬弃旧说,接纳新知,让读者了解史学研究与考古发现的新进展:《读本》注意吸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利用新出土的简牍与文物资料,以新的历史知识取代陈旧的、尤其是失真不实的“历史知识”。
    5.正文主述,注释补充,让读者了解更多的知识点:《读本》对普通读者比较生疏的史实、名物制度、词语概念等正文中叙述不详或不易理解者,加以简要注释、注音。全书注释合计350余条(含引述古籍出处)。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目录

    序: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 江泽民
    绪论 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

    **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文明起源
    **节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
    一 由猿到人的演变
    二 中国的古人类与旧石器文化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一 农业的起源与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二 中心聚落的出现与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三 邦国文明的出现
    第三节 古史传说与远古社会
    一 三皇传说的时代特征
    二 五帝传说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
    **节 夏朝
    一 夏王朝的建立
    二 夏朝的国家结构与政治制度
    三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探索
    第二节 商朝
    一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三 商朝的社会经济
    四 商朝的灭亡
    第三节 西周
    一 西周的建立和分封
    二 西周的阶级结构与社会经济
    三 西周王室的衰微
    第四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哲学思想
    二 文化和教育
    三 科学技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
    **节 春秋五霸的迭兴
    一 平王东迁与诸侯争霸
    二 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三 奴隶、平民反抗斗争与卿大夫夺权
    第二节 战国七雄的兼并
    一 变法运动与政治改革
    二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三 兼并战争与秦王政统一中国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诸子百家
    二 文学和史学
    三 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四 科学技术

    第四章 秦汉时期
    **节 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朝
    一 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体制的建立
    二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四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覆亡
    第二节 西汉王朝的兴衰
    一 西汉的建立与汉初“黄老无为”政治
    二 西汉前期与诸侯割据势力的斗争
    三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四 西汉中后期政治
    五 王莽改制与新莽的灭亡
    六 西汉中后期的边疆与民族关系
    第三节 东汉的社会变动与王朝政治
    一 东汉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二 豪族势力的发展
    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四 清议与党锢
    五 黄巾起义与东汉的灭亡
    六 东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一 社会阶级与阶层
    二 户籍、土地和赋役制度
    三 农业与手工业
    四 商品经济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经学与今古文之争
    二 史学、文学与艺术
    三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四 科学技术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节 三国的建立与治理
    一 曹操与曹魏政权
    二 蜀汉建国与诸葛亮治蜀
    三 孙吴立国江南
    第二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
    一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二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三 门阀制度与门阀士族的形成
    第三节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形势
    一 “五胡”内迁与十六国前期的北方
    二 后赵与前秦民族政策的差异
    三 淝水之战与北方再分裂
    第四节 东晋门阀政治与南朝政权的交替
    一 东晋建立与北伐西征
    二 士族内争与东晋门阀政治
    三 南朝政权的嬗代
    四 南朝寒人庶族兴起与门阀士族衰败
    五 侯景之乱及其社会影响
    第五节 北朝的社会发展与政治变迁
    一 北魏统一北方与前期民族关系
    二 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三 六镇起义与北魏分裂
    四 关陇集团与北方再统一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
    一 土地制度演变与北方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
    二 移民浪潮与江南经济开发
    三 社会阶级阶层及劳动者地位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文学艺术
    三 史学
    四 科学技术

    第六章 隋唐时期
    **节 隋的统一与灭亡
    第二节 唐前期的昌盛
    一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二 女皇帝武则天
    三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第三节 唐后期的衰亡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二 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权
    三 王仙芝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第四节 隋唐政治制度
    一 三省六部与使职差遣
    二 科举制的确立
    三 律令格式的完备
    四 府兵制与募兵制
    第五节 隋唐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
    一 均田制及其崩坏
    二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三 城市与商业
    四 阶级结构
    第六节 隋唐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
    一 突厥、回纥、西域
    二 吐蕃、南诏、渤海
    三 中外关系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史学与文学
    三 艺术与科技

    第七章 五代十国与辽、宋、西夏、金时期
    **节 五代十国与契丹的兴起
    一 五代更迭
    二 十国割据
    三 契丹的兴起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政治改革
    一 北宋的建立及其局部统一
    二 北宋的统治措施
    三 北宋的统治危机与农民起义
    四 王安石变法
    第三节 辽、西夏、吐蕃、回鹘和大理
    一 辽在北方的统治
    二 西夏政权的兴起和发展
    三 吐蕃、回鹘和大理
    第四节 金与辽、两宋的对峙
    一 金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二 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三 金的统治与灭亡
    四 南北对峙局面确立后南宋的政局与灭亡
    第五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
    一 社会经济
    二 阶级结构
    第六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宋学
    二 宗教
    三 史学
    四 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第八章 元 代
    **节 蒙古族的崛起
    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与创立大蒙古国
    二 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的建立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一 元朝的建立与全国统一
    二 中央与地方行政
    三 民族地区与边疆的有效治理
    第三节 民族等级制度及元政的衰败
    一 四等人制
    二 元中后期的政局与吏治败坏
    第四节 元代的经济与阶级关系
    一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 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
    第五节 元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史学、文学与艺术
    三 科学技术

    第九章 明 代
    **节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
    一 元末群雄并起与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 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三 屯垦与赋役制度的建立
    四 明成祖对民族地区与边疆的经营
    第二节 明中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从仁宣之治到弘治中兴
    二 内阁制度与宦官参政
    三 巡抚总督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明后期的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一 明后期的政治危机
    二 南倭与“北虏”
    三 张居正改革
    第四节 明代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
    一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二 海外贸易与白银流入
    三 资本主义萌芽
    第五节 明朝的灭亡与清兵入关
    一 明末的政治腐败
    二 满族的崛起和后金与明朝的战争
    三 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
    四 清兵入关与山海关之战
    第六节 明代的中外关系
    一 郑和下西洋
    二 明朝与朝鲜、日本及中亚的关系
    三 明朝与欧洲的接触
    第七节 明代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思想与宗教
    二 文学艺术及文化事业
    三 科学技术

    第十章 清代前期
    **节 清朝定鼎北京与全国统治的确立
    一 清朝的建立与清初各地抗清运动
    二 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与少年君主亲政
    三 平定三藩之乱与统一台湾
    第二节 康雍乾时期民族地区和边疆的稳定
    一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与驱准保藏
    二 雍正帝稳定民族地区与边疆的措施
    三 乾隆帝的平准平回与统一天山南北
    四 民族地区和边疆的行政管理与清朝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
    一 中枢辅政机构和中央行政机关
    二 地方直省行政机构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与社会经济
    一 赋役制度的改革
    二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人口膨胀与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第五节 清代前期的中外关系
    一 清朝与邻近各国的关系
    二 清政府对入华传教士及天主教的政策
    三 英国使团来华与中英冲突
    第六节 清代前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清初启蒙思潮与三大思想家
    二 清廷的文化政策
    三 思想学术
    四 文学艺术
    五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
    **节 列强侵华与国势衰微
    一 两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 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的签订
    三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 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主权沦丧下晚清社会与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 洋货入侵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冲击
    二 晚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节 人民大众反抗斗争与志士仁人的救亡图存主张
    一 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
    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起义
    三 捻军起义与义和团运动
    四 志士仁人的救亡图存主张
    第四节 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尝试
    一 “同光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 编练海陆军与兴办工矿、交通、新式学堂
    三 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五节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与变法维新的失败
    一 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时局图》
    二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
    三 康有为《大同书》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
    第六节 清末“新政”的夭折与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与广州起义
    二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夭折
    三 辛亥革命爆发与清帝退位


    参考书目

    参考图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