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人都有一颗禅心,只是,尘世间太多的污垢蒙蔽住了了它。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中长满了痛苦、焦虑、抱怨、妒忌的杂草,却湮灭了快乐和智慧的根苗。人心会变异,也会衰老,就像空调一样,几年不清理,或者无法再正常工作,或者吹出来的都是有害的废气。因此,我们的心灵跟我们的身体一样,也是需要养护的。以禅涤心,正是心灵养生的不二法门。
目录
第一卷生活禅:禅,担水砍柴,生活在别处
第一章人间处处有禅机
1.禅衣:木棉袈裟
2.禅食:禅悦食
3.禅床: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4.禅行:行脚僧,芒鞋竹杖蓬莱路
5.禅眷:此为荷叶,彼也为荷叶
6.禅友:栀子普陀,僧得啜者少
第二章参禅不是避世
1.春城无处不飞花
2.端坐于欲坠之鹊巢边
3.出入得宜
4.进退
5.一船为功名,一船为利禄
6.富贵也成佛
第三章不劳不作不是禅
1.说食岂能饱人
2.百丈清规
3.荒地开花
4.观音念观音,求人不如求己
第四章斗米间的智慧
1.不执著
2.云水随缘
……
第二卷自然禅:禅,满天星斗,山色无非清净身
第三卷净心禅,禅,涅槃妙心,拈金婆罗花而笑
摘要与插图
第一卷 生活禅:禅,担水砍柴,生活在别处
第一章 人间处处有禅??br> 1.禅衣:木棉袈裟
【禅言??br> 衣为法信,法是衣宗,衣法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弘于法,非法不受于衣??br> ——《显宗记??br> 【禅事??br> 唐朝初年,弘忍大师得木棉袈裟,成为禅宗第五代祖师。后弘忍大师在湖北黄梅县双峰山参禅悟道,鼎盛时期,座下弟子成千上万。其中有两名悟性极高的弟子,一名号为神秀,一名号为惠能。两名弟子都很有慧根。尤其是神秀,在僧众弟子中极有人缘。所以,大部分僧众都认为弘忍大师会将木棉袈裟传与神秀??br> 弘忍出题考众弟子的悟性,以决定谁将获得木棉袈裟,成为第六代祖师。因此,神秀和惠能展开一系列竞争。两个人在禅宗的要义上产生了分歧,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人所做的偈子??br> 神秀做偈??br> 身如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br> 常常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br> 而惠能做的偈正好和神秀相反??br>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br>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br> 像这样的分歧,神秀和惠能还发生过很多次。弘忍认为惠能更能领会禅宗的要义,因此,想将袈裟授予惠能,但是又怕神秀等其他弟子作乱。弘忍认为袈裟是一切争端的开始,他将禅宗心法秘密传与惠能,并嘱咐惠能木棉袈裟只传到他为止,然后命其带着木棉袈裟出逃。几天后,弘忍才告知僧众们袈裟已经南下??br> 僧众都急忙下山追踪袈裟,一个叫做惠明的弟子先追上惠能。惠明表示自己并不想要木棉袈裟,只是想让惠能传自己心法。惠明得心法后,让惠能继续南逃,然后告诉追赶而来的其他弟子,惠能还没到达这里,将众弟子引往别处??br> 惠能南逃至曹溪,一隐便是十五年,后惠能大师在光孝寺的一棵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自立门户称南宗。神秀虽然没有得到达摩传代袈裟,但仍以禅宗领自居,称北宗。自此,禅宗南北并立??br> 惠能圆寂的时候,召众门人告别,当时有一个叫做法海的弟子问惠能:“师父圆寂,那由谁来继承师父衣钵???br> 惠能回答?? “我在说法时抄录的《法坛宝经》,是你们应该守护的,要相互流通传授,用此去修行,方能普度众生。我已经向你们传授过法了,木棉袈裟是表信的,先代菩提达摩大师曾做偈,说这衣从我开始就不该传了,所以便不需要再传了。??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