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VIP   VIP会员第2年

图书资料维护组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搜索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商品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在线商城 > 安住我身
在线商城

安住我身

价格 2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IP属地 广东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由星云大师序文选改编,包括大师编著的自序、为外界人士和佛光山徒众所写的序,大师以笔作为修行的福田,努力灌溉佛教文化的花园,从关怀现今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生活、生命等问题,乃至忧心升斗百姓的生计,令人感怀一代大师对世人的温柔。

目录

星云大师略传
编辑缘起
无声息的歌唱
感恩之心
得皈依的导师
礼敬先贤
文化不能孤立
无言的境界
因定发慧
持戒
新辟的园地
梵音悦耳
佛光山的性格
无量慧命
以共修净化人心
点无尽之灯
永恒的道心
方便之宝钥
圆融的生命
安住我身
云水随缘
恒顺众生
即心即佛
什么是禅?
智慧的宝库
每日一偈
掬一口清泉
十方法缘
浊世清流
直悟生命的本源
红尘道场
人间好时节
布施欢喜快乐
弘法利生
十把钥匙
生命的痕迹
心甘情愿
往事百语
佛光缘
森磊观游记
佛光缘美术馆成立
重现历史的音声
一花一世界
佛光与慧灯
解开入门的迷惑
心甘情愿
不尝人间糟糠味
跨世纪的悲欣岁月
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觑破人间冷暖事
愿助天下情义圆满
共耘生命的田园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字字珠玑
文字的弘法
初学的门径
绣出心中的天地
人间有福报,福报满人间
轻松方便的法门
千古佛光耀人间
佛光祈愿文
发展庄严事业
思想的前导
迷悟之间
一半一半的世界
转迷为悟
当来法住
梵音天上落、净土人间来
人生时空的圆
馨香与华光
幸福的境界
智慧的来处
以慈善福利社会
佛指舍利来到台湾
话当年
诠释世间真善美的永远追求
云水三千
禅的境界
与大师心灵对话
尽大地是法
觉有情
随顺因缘
海啸无情,人间有爱
同舟共济
艺术摆渡
一个主题,一个理念
人间觉有情
戒定慧
学术走近大众
瑰丽的文化遗产

摘要与插图

无声息的歌唱 《无声息的歌唱》,这本小册子上的二十篇文章,是我两年来从忙乱的日子中写成的,曾连载于《觉生月刊??第十期起至二十七期止)及《菩提树杂志??第三期起至第七期??,这是把佛教中日常所见到的法物及非法物用散文的体裁及各物自语的口气写成的文章,所以在发表的时候分“物语之一”、“物语之二”刊载下去,有少数读者,对于用“物语”二字的意义,还没有十分明白??br> 原因没有别的,“物语”二字在日文中是“小说”或“故事”的意思,而我现在所写的既不是“小说”又不是“故事”,当然有些读者就误解在这里了。其实,只要对中国文字稍微有点修养,都懂得“物语”者是用物的口气所讲的话,像这种文章,作者要站在“物”的立场上去代它说话,我国除了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中,有写过一两篇,还有文学家陈衡哲女士的《小雨点》外,我国其他的作家们还不多用过这种作法??br> 记得那是在一九四六年的春天,我无意中用物语的口气写过一篇“钞票的话”刊登在镇江《新江苏报》的副刊上,大概因为文学的意义是在表达情意,而这样写法,更能够生动地把情意表达出来,因此,我起初虽没有受谁的启示,但我觉得这样写法没有错??br> 这里所收集的二十篇“物语”,都曾在杂志上发表过的,发表过了本来不一定急急地出什么集子,但是,说来真令人感动:当我“物语”还只写到第十四篇的时候,喜事天上来,我仰的慈航老人托人带了一笔款子给我,记得老人信上这样向我说:“你的‘物语,还要继续写吗?我先送给你一些钱把它赶快出版吧!”像我这样两袖清风的一个青年僧,在这样的年头,从来就不敢打什么出书的妄想,然而这位老人家的慈悲,他能关心到这些微末的地方,叫我又怎么能辜负这位老人的_片好意呢?所以我在出版了《普门品讲话》之后,还能有这本小书和读者见面??br> 我感到很惭愧,这些文章内容写的实在不够充实,但这又不无原因:第一我自己智慧贫乏,学力有限;第二没有一本参考书,凭自己的想象;第三每次发表时,无形中受一页篇幅的限制。说起这些原因来,再想想我写物语的经过,我就会为我们这一代青年僧所遭遇的环境而感慨! 我回忆起当初开始写第一篇物语,正是一位老和尚叫我替他看守山林的时候,出家人不能离开了生活中食住的需要,在这种流浪逃亡的日子中,我不得不向生活低头,为了一宿三餐,我就开始廉价地出售青春与劳力??br> 我那时,每天山上山下,出没在森林中,像一个猎者,时时注意山中的动静。猎者的对象是獐猫鹿兔,我的责任则是注意偷伐树木的歹人。白天,看看森林里穿来插去的猴子和松鼠,我在计算着时间等候寺中送来的饭食;夜晚,听听风吹松柏以及猫头鹰的叫声,我就住宿在山间的草棚中??br> 这些工作,在佛教中除了换取一句虚而不实的赞誉“发心”之外,没有别的报酬。这样,日复一日,我开始为不停留的时光与逝去的年华感到恐慌!哪一个青年的生命里不充满了光热?哪一个青年对未来没有美丽的希望?我想到我不能让宝贵的青春与生命无谓地虚度,我该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一点痕迹,因此,我就在那只能容身一人的草棚中,覆在乱草堆旁写成第一篇物语—一大钟??br> 记得有一次和心悟法师闲谈,他说:“近代中国人对于知识的探讨,学问的研究没有外国人来得博大精深,而佛教的青年,和古代的相较,智慧也显得贫乏。”他这些话说得诚然一点不错!但是这个症结在哪里?我们倒是应该要地研讨。外国常有出类拔萃的学者出现,那是因为人家教育制度良好,只要你对某一项学问有兴趣愿意做专门研究,你的生活费用、研究费用,哪怕是数十年,国家都可以替你负担,不要你分心,关在研究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