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所谓“牛的印迹”,可追溯至十二世纪禅宗的“十牛图”。该系列画作以牛与牧牛人为主轴,生动描述了禅修的次第。画中,牧牛人代表修行者;牛可视为想吃路边欲望野草的烦恼心,同时也象征着开悟心或人人本具的佛性。“十牛图”描述了历经寻找、发现、驯服与骑牛归家的过程,其中的每一幅画代表了修行人所经的阶段,其寓意是,我们能透过参禅,驯服不羁的心,并实现人的佛性。
《牛的印迹(禅修与开悟之路)》总集了圣严法师在禅堂教导禅修的课程内容与禅七讲话。内容完整,次第分明,理论与实践并重,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渡人到达彼岸的摆渡,无疑有助于习定修慧,走上开悟之路。
目录
序言
圣严法师简介
第一部分 导言:禅宗与佛教的修行
第一章 禅与“空”:禅与传统佛教的方法
禅宗与佛教的“空”观
对应不同修行阶段不同的修行方法
第二章 修禅与调摄身心的原则
有效禅修的先决条件:调身
有效禅修的先决条件:调息
有效禅修的先决条件:调心
修行进程的七阶段
第二部分 渐法中的三无漏学
第三章 佛教的戒律与禅修
第四章 五停心观
数息观
不净观
念佛观
四无量心观
因缘观
界分别观
第五章 修慧:四念处
四念处作为一种禅修的方法
四念处与四谛及不同层次空性的关系
第三部分 禅宗的顿法
第六章 禅宗与顿悟法门
顿悟与渐悟
禅宗
第七章 参公案与看话头
公案的用处
话头的用处
温和的方法和强力的方法
第八章 默照禅
默照禅的历史渊源
作为修行法的默照
修默照的先决条件与提醒
修默照的方法
有关默照禅的问与答
第九章 禅修的先决条件
顿法的基本先决条件
佛教的戒律与出家和在家之道
内在条件:取得进步四种要的心理状态
第十章 何谓禅师
拥有正见
透过禅修获得开悟体验
在正统的法脉里得到传法
具有福德因缘
懂得观机逗教和适应众生的方便法门
第十一章 十牛图
《十牛图》
摘要与插图
第一章禅与“空”:禅与传统佛教的方法
“禅”这个字,是印度佛教用语dhyana的中译,意指“静虑”或“思惟修习”。不过,用在禅宗上面,它又特指对开悟经验的培养与体验,而不是单指任何种类的冥想体验。因此,禅宗经常被定义为一个强调禅定经验与开悟智慧的宗派。而禅宗自己也宣称,它所致力的是去拥抱和传递释迦牟尼成佛时所体现的活泼智慧。
这种超越时间的智慧,乃是佛陀开示的佛法之所本。不过既然如此,那这种智慧也可以说是先于和不囿于佛经的言说文字的。然而另一方面,它又跟佛经的文字和佛陀的话语紧密相关,因为开悟的智慧正是全部佛经所环绕的主题。事实上,佛经乃是以开悟为基础与目的的,全心全意想指出通向开悟的道路——一如一根指月亮方向的手指或一艘将人渡到彼岸的摆渡。因此,佛陀开悟时体现的活泼智慧,乃是所有形式的佛教的要点。
如果是这样,那禅和佛经就不是无关的,更不是敌对的,因为它所想要拥抱的智慧,正好是佛经所尝试陈述的。事实上,这两者具有深刻的互补关系:佛经用文字述说的道理可以靠着修行而获得印证,而在修行中获得的体验也可以马上与佛经的内容相呼应。
今天,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学禅者说,他们用不着学习和思考佛经上的道理,因为在禅堂里打坐才是真正的修行,钻研文字只是空谈家和学院派的事。这种否定言说文字的态度,在中国、韩国和日本这些佛教教义早已广为熟悉的地方,不无矫正作用的,但换成是一个学佛经验有限的文化,上述态度却是危险的。因为沉默本身绝不是清白或中性的,更不会自动使人免于无知。如果一个不读佛经的人在修行中体验到极乐,那问题就更大了!
无论是禅还是佛经,都是佛陀智慧的体现,两者是没有扞格的。要不是有佛陀的话语,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应该去寻求佛法呢?更别说会发愿去帮助其他人走上开悟之路了。如果一个人业已踏上禅的道路,那他所追求的“开悟”又是什么呢?禅修的目标何在?它会带来些什么,又是怎样起作用的?通常,一个人会问这些问题,就表示他已经听过一些古代禅师的警句、格言或故事,而这些书本上都有记载的。如果我们开始去考察这一类的文献,就会发现它们的数量比任何一个东亚佛教的宗派都要来得庞大!事实上,在日本,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好禅师,就必须对禅宗文献有彻底的研究。从禅宗的文献里,你也会发现古代的禅师都是一些学识广博的人,他们的教诲深深浸透着佛经的语言。像是“智慧”(prajna)、“空”(sunyata)、“无所得”(anupalabdha)、“无所住”(apratitha)这些见于禅宗文献的专门术语,大部分都可以在佛经里找到。
印度佛教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磨曾表示:“佛陀说空,是为了去除多数人的错误观点。但如果你执着于空,那就连佛陀也帮不了你。有所生的只是空,有所灭的只是空。在实相里,没有任何东西是会生或灭的。” 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尝言:“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临济禅师(卒于866年或867年)则说:“山僧无一法与人,只是治病解缚。尔诸方道流,试不依物出来,我要共尔商量。”又说:“向尔道:无佛无法无修无证。只与么傍家拟求什么物。瞎汉头上安头!” 由此可知,纵贯禅宗的历史,佛经里所说的“空”,都一直被视为禅宗修行的心要。
遍览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经典,你会发现,它们对“般若”的谈论是没完没了的。依小乘之见,基本上一个人只要听过“四谛”和发心寻求超脱生死的方法,就可以说是拥有了般若智慧。但在刻的意义下,般若却是一种能够消
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