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VIP   VIP会员第2年

图书资料维护组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搜索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商品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在线商城 > 心若莲花处处开-跟着南怀瑾悟佛学
在线商城

心若莲花处处开-跟着南怀瑾悟佛学

价格 36.8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IP属地 广东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南怀瑾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可谓一代宗师。在他眼里,儒、道、佛的经典学问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指引,从中我们可以获得逾越障碍的技巧,掌握摆脱烦恼的智慧。《心若莲花处处开(跟着南怀瑾悟佛学)》向读者介绍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佛学文化的广阔世界,其内容深入浅出、触类旁通,文笔流畅,毫无古板的学究气。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可以获得无穷的智慧感悟。《心若莲花处处开(跟着南怀瑾悟佛学)》由路浩青所著。
 
★购买:
《佛度有缘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清净蓬花,讲佛教
佛教与印度文化的关系
宗教哲学与印度上古文化
宗教哲学在佛教兴起前后的发展
释迦牟尼,一切义成就者
显赫出身,唯我独尊
自拔尘俗,跃马出城
入山悟道,前路漫漫
师道尊严,众生平等
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初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清虚寂静,自了生死
同体之慈,无缘之悲
第二章 佛因蓬花,解禅宗
初祖达摩大师
空廓无相,并无圣道
戒定慧学,统在其中
二祖神光大师
立雪断臂,觅心不得
晚年混俗,污身还债
三祖僧璨大师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出身未明,乱世疑情
四祖道信大师
世出世间,不慕虚荣
自性清静,不生不灭
五祖弘忍大师
转身再世,三世因果
静乱无二,禅门独行
六祖慧能大师
不善不恶,密在汝边
风幡不动,心随境转
维摩禅傅大士
名闻天下,帝廷论义
三教合一,一心三观
马祖道一禅师
心中无我,我亦无心
……
第三章 泥中蓬花,悟佛理
第四章 书琢蓬花,阅佛典
附录

摘要与插图

    
佛教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印度宗教哲学,从《吠陀》《净行书》《奥义书》的发展,演变成各派的哲学,以及与释迦牟尼同时并存的六师外道的学说等。这不但是印度上古文化思想的形态,一直到现在再演变成为印度教,或各个地方自由信仰的各种教派,或多或少,仍然保留着过去传统的观念和形式。因为几千年的传统,它已经和日常生活融合成一整体。换言之,这些也已经成为他们的民族意识了。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的社会现象。宗教是一种人们自觉的正信。真正的宗教本质上都是向善的,强调自我完善,与人为善;提倡虽将功德回向与他人,自身的功德仍丝毫未损。这在佛经中有一生动的比喻:一盏灯,能够点燃许多灯,而此灯却不会因点燃其他的灯而减弱自身的光明。南怀瑾先生多次指出,任何一个宗教的成长,必然有其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教是一种思想、文化,是一种哲学,是对物质、精神世界的主动探索与思考。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而非悬空地存在着。宗教也必然生长于一定的民族和地区。宗教的发展变迁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社会历史推进变迁,宗教也随之发生变化。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一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佛教发源于印度。古印度是人类文明五大发源地之一。从地理范围来讲,古印度不仅包括今天的印度,也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中国在西汉时称其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到了唐代,玄奘法师将其译为“印度”。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因其遗址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区被发掘,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时至今日,印度是世界上少数仍保存有自身、独树一格的国家之一。其国内的大部分人民似乎仍生活在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时空里,因为印度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由宗教理论及种姓制度所构成。种姓制度严格划分身份、阶层,这使印度人的社会行为和思维的形成,呈现相当大的特异性。人生于天地之间,就无可避免地受到天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是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南怀瑾先生如是说。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介于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之间,突出于印度洋,北部以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为天然屏障;东北和不丹、尼泊尔、中国交界;东与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南隔马纳尔湾、保克海峡,与斯里兰卡相望。由于印度“北背雪山,三重大海”的特殊地理,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也由此形成印度一年中的三个季节:每年的三月至五月是暑季,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月至次年二月属凉季;再加上复杂的人种和种族制度等种种原因,自古至今,印度的文化和语言一直没有地统一。印度自吠陀时代(前1500—前700或前600),就依出生身份、阶级、职业等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种姓,因此构成其的社会阶级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僧侣(婆罗门)、王侯武士(刹帝利)、农工商庶民(吠舍)、贱民(陀罗)等四等种姓,其后逐渐产生副种姓与杂种阶级,而呈现出宗教、历史、社会的复杂形态。贱民又称“不可碰触者”,饱受歧视,被视为不洁。不同种姓之间严禁通婚、共食,且具有极其繁杂的戒律和风俗。婆罗门的权势主要来自知识传授的独占。长期以来,婆罗门自居为传统的监护者和改造者、教师、文学作品的作者或编纂者。婆罗门依据“四吠陀”经典而崇尚“神人”“神我”的思想,形成印度历史文化中心的“婆罗门教”,渐次普及影响到印度人的其他三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阶层的思想意识以及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