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1957年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与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等展开的东西方思想对话整理而成。他们在这次主题为“禅与心理分析”学术会议上都发表了各自对禅宗的心得体会和东西方思想的比较。铃木大拙对禅与心理分析展开独到精辟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而弗洛姆总结了铃木大拙阐明的禅宗要点,并通过对禅与心理分析的比较,认为两者在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诸多答案,充分把握世界,超越自我迈向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面,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录
前言
禅学讲座 铃木大拙
一、东方与西方
二、禅中的无意识
三、禅中的自我概念
四、公案
五、五个步骤(五位)
心理分析与禅佛教 埃里希?弗洛姆
一、今日的精神危机与心理分析的任务
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概念中的价值与目标
三、泰然状态的本质——人的精神进化
四、意识、抑制与抑制之解除的性质
五、禅之原理
六、抑制的解除与开悟
人类处境与禅 理查德·杜·马蒂诺
一、人类处境
二、禅
附录一 对话铃木大拙
附录二 临济录(原文)
摘要与插图
把它们归总起来说,是在于心理分析理论的发展,是在于西方世界的智力与精神气象的变化,在于铃木大拙博士的贡献,他,由于他的著作、讲座和他的人格,业已使西方世界对禅有所认识。我想参加这次座谈的每位人士,正像读这本书的人一样,对铃木大拙博士的著作多少有所知悉。但本书所发表的讲词与铃木大拙博士其他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此处讨论着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诸如无意识、自我等;并且,他的演讲所发表的对象,是一组少数的心理分析家与心理学家,他们的关心与问题,在一个星期交谈讨论的时间,都会向铃木博士提出。因此,我相信,这些讲座对于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许多关心人性问题的有思想的入,一定有其特殊的价值,因为,尽管它们读起来并不“轻易”,却会使读者对禅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俾使他能够继续他自己对禅的认识。
这本书中另两篇文章几乎无需说明。我须提到的是,虽则铃木博士与马蒂诺博士的文章几乎保持座谈会时的原样(铃木博士仅把演讲词的形式改为文章的形式),我的部分则修订过,在长度和内容上皆是如此。修订的原因主要是座谈会使然。对于禅宗的文字我以前虽有所知悉,但座谈会所给我的启发以及随后的思考,导致或“本来面目”,公案——不论自发的或是给予的——都没有提供任何可以当做客体去了解与掌握的东西。设若学生想把它客体化,在细心而明敏的禅师面前,会立刻受到不留情的回拒。
有时候——如在日本所发展出来的“公案系统”——在某个公案中仍旧余留着形式或内容上客体性。为了把这些余留的东西清除,并加深领会,禅师就再给学生一个公案,如此一个跟着一个。设若用得不当,这种公案系统就变成了它自己的障碍,终致落人公案原先所慎防的危险中。
公案确切的内容乃是争扰不休的自我本身。对于公案的真诚寻求“解决”,乃是分裂的自我寻求自己的重合与实现。从公案的起源来看,它乃是这种实现的表达。不论学生自己是否认识到,他同公案的奋斗乃是他为了实现自己而同自己的奋斗。如果学生把公案当做客体问题来解决或回答,则不论是自然发生的公案,或由禅师给予的公案,他在去意图回答或掌握时必然陷入虚妄。因为,如我们所已说过的,自我的问题正是主客二元对立所产生的问题。
然而,禅宗并没有像我这样把这件事做智性的、概念性的与分析性的解释。它宁愿直接而具体地用问答或公案来挑战,而自我在它的主客二元结构中,则无法作答。这一种攻击,经由登峰造极的语言、行为、姿态动作的表达,构成了禅宗特有的方式,宣布——并使自我了解——自我无法在其自身之内完成自己,自我要想在它主客二元的结构中解决它的冲突矛盾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冲突矛盾正是主客二元结构。
因此,公案乃是要在情意上、智性上以至于身体上都激起“大疑”来,以至于整个的自我变成了一个“大疑团”②。而除非自我本身变成了大疑团,就不能说它到达大疑的地步。
为了达到这个开始的目标,并为了达到的目标,公案就同另一个早已存在的“集中”方法相并行——即是“坐禅”③。这种盘腿而坐,两只脚各放在对面的大腿上,脊椎挺直,双手合十或重叠于前方,以“观照”或“默想”的方法,在佛教以前许久就盛行于印度了。释迦牟尼据说就是在这种姿态中成道的。当慧可去见菩提达摩时,据说后者也是以这种姿态面壁而坐。
……
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