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拈花一笑,且随我入禅!
真正的禅无须离世苦寂,智觉圆满的禅者既可以在山林野趣中澄澈心灵,亦可以在车水马龙中坐享世间繁华。真正的禅无须刻意布施,慈悲为怀的佛陀既可以用三千佛法给人慰藉,亦可以用一个微笑给人温暖。真正的禅无须执迷经典,幽默洒脱的大师之间不是互试机锋,一较高下,而是彼此共鸣、会心快乐。真正的禅无须尽日枯坐,多情重缘的高僧修的不是老树昏鸦、枯木寒岩,而是充满灵性、活泼泼的生命。真正的禅,就是你自己的浅吟低唱痴言妄语。
目录
第一章 智慧法门:用佛陀的眼睛看世界
睁眼: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谛听:婴儿啼哭是禅音
明心:没有卑微的生命
见性:化繁就简任自然
守拙:晦而弥明,难得糊涂
惜命:一寸时光,一寸命光
精进:一种眼界,一种天地
第二章 烹禅煮佛:过色香味俱全的生活
看破红尘,就是走入红尘
用平常心,做人
不苦不乐,是非不挂心
生活的圆满在于其质量
任意生活,随喜不随性
生活慢慢过:一杯茶喝出一池莲花
第三章 悦纳工作:没有事业的人生不完满
先握锄头,再举镰
心中有钟,才能撞出天籁
做好本分,让机遇为你留门
没有方向的飞翔只是姿势
时无重至,不偷浮生半日闲
工作宜赶不宜急
一心一意,才能登峰造极
第四章 善待钱财:让财富给幸福添砖加瓦
佛也说恭喜发财
财富等身,但别压身
"拥有"不如"用有"
你不理财,什么都不理你
净财的井水虽浅,取之不竭
幸福不"缺钱"
安贫乐道,居无求安
第五章 放下负累:别把贪嗔痴装进行囊
欲望的海水越喝越渴
想抓住的太多,能抓住的太少
除去闲名,禅师本是和尚
幸福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占有
取合都是为了心的快乐
轻囊致远,静心久行
第六章 一心走路:用安稳的步伐丈量红尘
出发的理由:让心里的渴望给你方向
一心走路,才能步步莲花
不是不关心,只是不动心
跌倒别急站起,看看低处风景
不必远眺,彼岸此刻在脚下
依止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岛屿
第七章 忍辱之心:把倾斜的世界在心头放平
忍是心的雕刻
心不嫉,身无疾
和你的愤怒缔一个约
先做牛马,再做龙象
有辱能忍,才能随意屈伸
弯腰不是卑微,而是成熟
宽容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
第八章 逆境试炼:苦难是的刻碑石
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平静湖面,练不出精干水手
尊严非席,不可卷起
装一杯满满的愿心
置身风雨,自知冷暖
为人不肯为,成人不能成
面朝苦海,也有春暖花开
沸水沉浮,方有茶香
第九章 安宁喜悦:愿一切众生以禅悦为食
心是一片欢喜田
自然而然,才能自由恣意
枯荣随意,坐观日落的美丽
心平意舒,打坐到驴年
忙着欢喜,没有时间老
用清净之水养喜悦之心
第十章 厚道是福:-颗善心抵万般机巧
宽厚是一种自我净化
互相温暖,才不会争吵不休
给人留余地,自己也宽敞
一份厚道抵万般机巧
点一盏暖人却不耀眼的心灯
第十一章 日行慈悲:只言片语皆可布施
片语金箔,皆可布施
宽心给予,放心接受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让善恶的天平每天左倾
智慧是慈悲的拐杖
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
如春风般吹开他人冬眠的良心
第十二章 因缘和合:牵好自己手中的线
微的念头都有它的后果
云水随缘,生命之舟顺水推
惜缘不攀缘,所以随缘
和合因缘,牵好手中的线
今生业已成,何必待来生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第十三章 慧心幽默:让人快乐可成佛
所有烦恼,一笑了之
让聪明变成一种快乐
像东坡与佛印那样1央乐
无心而求,尽享人生三乐
幽死一默,为死亡欢笑
第十四章 佛本多情:参出个活泼泼的生命
修行,只为修一个活泼泼的生命
情根深种才是佛
做"有情"人,惜有"情"物
多情,花和尚的佛心
见素抱朴,才是人生至境
第十五章 真爱之美:面朝幸福,春暖花开
内心简约,幸福才丰满
情不重,烦恼不生
放手也是一种爱
慈悲心源于孝敬心
撒手离去时满身轻松
第十六章 圆通自在:通融万物自无碍
自心自悟,
摘要与插图
看破红尘,就是走入红尘庐山烟雨浙江潮,不到千般恨未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苏轼《庐山烟雨》
这是苏轼在临终时留给小儿子苏过的一偈子。苏轼在结束了长期的流放生活之后,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他写下此诗。
初看之时,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了无穷尽的潮汐,如滚滚红尘,令人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却无从说起;等到自己投身社会现实,经历人情冷暖、风雨沉浮,终于归来无事,眼界已超越物相,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烟雨江潮已不是原来的烟雨江潮,而成了佛的意境,禅的风景。庐山依旧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那样的宏伟壮观,但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真正走入红尘,理解红尘后的禅悟,才是真正的看破红尘。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踏水车,无相禅师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静心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能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解水车,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没有了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就可以看破红尘而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激流;中走:同样,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投身江湖,难免被红尘俗世的潮流冲走:假如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正如无相禅师所言,出世与入世没有的界限,相辅相成,须臾不可离。
生活中许多人在遇到一些打击与磨难后,变得心灰意冷,情绪低迷,于是不愿继续努力拼搏,甚至生出出世之心。事实上,真正的看破红尘,就是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幸与不幸,做到宠辱不惊、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的真谛。只有体悟到“悟道前,砍柴挑水;悟道后,砍柴挑水”的自在妙境才能得到充满禅意的真正幸福。
诗人白居易就深谙红尘里参禅悟道之法,他把禅融入现实生活中,用平常心习禅。他的禅,不是躲到深山老林里,和白云明月做伴;不是抛掷现实,去追寻虚渺的境界,而是在日常习俗中求得适意、自足、忘情;在寻常的日子里求得心灵宁静,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化解世间的苦闷。所以,他的诗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语言通俗易懂,却寄寓深刻,流传千古。
真正的禅无须离世苦寂,清净自在的禅者既可以在山水闲趣中澄澈心灵,也可以在车水马龙中坐享世间繁华。
禅花解语:出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用平常心,做人
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
平常心,就是不管时空如何变化,不管人情如何转变,始终心情平静,不为琐事费尽心思,不去钩心斗角,每一天都活得轻松自在,时时都像过节一样兴致高昂。心平气和,才能长养智慧,止于至善;心气浮躁,只会蒙蔽灵台,趋向无明。
在喧嚣世
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