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随。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来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目录
根 机
念头都是引发烦恼的根源。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一切名利声色的本质,
才能不被它们所伤害。
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如何依止善知识
老僧常谈,还得谈
佛教的三级教育目标
学佛也需要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
成佛作祖的教育
六根清净方为道
出家意味着什么
修学的五个步骤
你的学佛目标是什么
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大众化修学体系的特点
把握修学普遍规则的重要性
成佛的第一生产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
正 见
正见,不仅是要我们改变局部问题,
更要帮助我们断除无明,
回归生命的本觉状态,
这才是究竟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途径。
有正见才看得见
菩提心与空性见
正见——一双看见光明的眼睛
具足万法的自性
名言与真实
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培养正念,为正念而活
从四念处生起正念
佛法的核心之道——解脱
有限和无限的界限
边见与中道
莫使禅宗成“残宗”
解脱真的成了江湖传说吗
精 进
佛教的根本就在于修学。
修学上去了,
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不药而愈。
修行上路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需要戒律的十个理由
戒带给我们的帮助
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理解——接纳——利他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学院式教学的感想
别解脱还是别想解脱
带着觉察心做事
你都在修些什么
出离,是舍弃对轮回的执著
听说过这个三无吗
中心和重心的转移
我们说着慈悲,做了吗
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观自在,由观而自在
自他相换换了什么
法 门
受戒不只是一个形式,
关键是在我们内心埋下向善的种子。
我们受声闻戒,是成就解脱的种子;
受菩萨戒,是成就菩提的种子。
以禅修助正见
禅修——以技术管理心念
七支供——给你的修行存点款
行愿品是加行还是正行
念诵和念诵是不同的
现世乐的未完待续
闻法——你听见的是声音还是法义
多闻,多闻,还是多闻
贯穿三乘的完整版地图
慢慢修来快快到
有愿力还得有能力
要快,更要稳
从选择到确定
心的训练——定
念佛念什么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禅修训练你的觉察力
不需要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
摘要与插图
老僧常谈,还得谈我出家后,基本在佛学院度过,前后已有三十多年。对目前这种沿用社会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诸多感慨。事实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有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佛陀本人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历代祖师则是的授业师长。所以,未来的佛教教育,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的长处结合起来,这才是教界要走的思路。
佛法博大精深,真正抓住核心,并使修行走上轨道,绝非易事。学僧们通过几年教理学习,各宗多有涉猎,但往往局限于知识,寻不着心行入处,得不到真实受用。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是忽视了基础建设。在修学过程中,有些根本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对三宝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和戒律。不论修习任何法门,皆须具足这些要素。就像使用电脑,先必须安装一套完善的操作系统,以此为平台,才能使用各种软件开展工作。同样的道理,基础建设稳固了,才有能力选择一个法门深入,否则的话,不是纸上谈兵,就是盲修瞎练。问题是,这些基础恰是目前佛学院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作为出家人,一方面要通过对戒律的学习和行持培养僧格,在形象上具足威仪;一方面要从世俗习气中脱离出来,通过对皈依和发心的修习,将内心调整到修行频道。此外,更要确立正见。“知见”是佛法中丰富的部分,不说三大语系,仅汉传各宗,亦有深邃义理作为构架。作为普通学子,若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严格的哲学训练,穷其一生,也难以一一消化。以往的修行者,多专擅一宗。学唯识,便深入唯识;学中观,便精研中观。待知见确立后,再以唯识见或中观见指导修行。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将一宗理论学透便已不易。而目前的现状是,课程开得相当庞杂,几年内,便涉及了华严、天台等大经大论。结果学僧只能略知一二,不仅无法将理论付诸修行,甚至连继承正见都存在困难。
由此我深深体会到,修学佛法须从基础抓起,这正是修行之本。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忽略其一,修行必定出现偏差。
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学修离不开四个一,那就是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一个目标,就是解脱。不少人害怕解脱,以为一解脱就无法再过正常生活,就要和这个世界永别。事实上,我们所要解脱的是烦恼、迷惑而非其他。解脱烦恼、迷惑之后,我们才能自由自在,不被轮回所缚,这也是学佛的真正意义所在。进一步,我们不仅要自己解脱,还要发心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脱。
一张地图,就是《菩提道次第论》。这是宗大师为我们提供的,从学佛到成佛的简明套路。其中,对每个步骤解决的重点和所应达到的标准都有详细说明。我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讲述《菩提道次第论》课程时,对每个步骤的用心原理和修学规则都作了展开说明。只要把那一百多讲课程用心听下来并准确理解,相信大家就能把握佛法修学的基本理路。
一位导师,就是依止修学的善知识。如果你们对我有信心,就老老实实地跟着学。不是我需要你们对我有信心,而是具备信心之后,你们才能和法相应,才能从中真正得到受益。其实,让你们生起信心对我也是一种责任,但从修学需要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们请求尊者加持时,尊者的回答是:“弟子啊,我求你们的信心。”事实确实如此,唯有具足信心的弟子,才有能力纳受上师的加持。否则,就会像《菩提道次第论》所说的覆器那样,即使法雨周遍,也是滴水不沾,空空如也。每天就在自己的感觉中转悠,那是玩什么呢?那是玩轮回,辛苦的还是自己。
&nbs
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