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今,物质世界的丰富,越来越使得众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苍白,内心更加空虚。快节奏的生活让众生总是处在匆忙的赶路中,没有闲暇欣赏四季的变化,没有闲暇倾听心灵的召唤,疲惫的灵魂跟不上匆忙的脚步。为什么我们每天有那么多的烦恼忧愁和痛苦?
生活在华的城市中,却不能安然享受,现代人如何才能不丧失了喜乐的本能,享受自在的人生呢?喜乐是一种乐观、快乐的心态,是知足、感恩、温暖,也是仁慈的核心,是在琐碎日子里依然守望着心灵上的那角纯净的天空。这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心态调整的心灵读物。照圣禅师透悉从现代人的心理入手,以其深睿的智慧,为大家排忧解惑,给大众以正确的人生指引,使众生即使身处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也能优游自处而喜乐自在。
微博:changshengchanshi
目录
作者序 世界如此浮躁,喜乐尤为重要1
引 子 众生得喜乐,幸福永无边
第一章 能否有真正的喜乐,请先找到自己的心
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要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人活一世,只有找到自己的心,才会有智慧,得自在。
心在何处
给实相一个穿透自己“心”的机会
喜乐有时会被悲观的心所遮蔽
苦乐就在一念间
给自己留点心灵空间
耕耘心田,必有收获
心若自在,喜乐常在
第二章 日日布施,喜乐日日相伴
佛家修行有“六度”之说,第一个度就是布施,第一个要修的也是布施。无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不仅是“身”的行动,“心”和“意”也一起行动,因此,带来的是真正的喜乐。
即使你身无分文,也可以布施
怀着清净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布施
慈悲心,布施的第一要义
自愿、情愿的布施
学会布施,从给予中获得喜乐
布施让人放下执念,获得真正的喜乐
多布施多结缘,人生才圆满
付出也是一种福报
真心布施,获得一轮明月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利益一切众生
第三章 微笑带给他人,喜乐留给自己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喜亦有悲,有爱亦有恨,有希望亦有迷茫,有喜悦亦有苦涩,如此等等。但不论众生当下境况如何,都要给人以真诚的微笑,这样你的内心就会收获喜乐。
用喜悦之心制造幸福
依止自己,幸福自在
卸下心中的痛苦,用喜乐滋养自己和他人
开怀大笑,喜乐来到
一路微笑,一路快乐
第四章 化解烦恼,走上喜乐路
众生无量无边,烦恼也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而烦恼就如同荆棘丛生的沼泽地,横贯在人们的脚前,许多人受其羁绊,陷入这痛苦的泥潭中。无烦恼的清净心,犹如远离乌云的万里晴空。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越聪明,越烦恼
何苦自寻烦恼
灭去烦恼之火,定会安然喜乐
烦恼少了,痛苦自然就少了
走过烦恼人生,实践大爱无言
走出烦恼的围城
第五章 宽恕众生,自己得喜乐
佛曰:“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自己。”人活一世,莫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因为不值得;莫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别人,因为伤害别人时,自己也会受到伤害。
宽容赐人以力量
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以德报怨,唯有修心方得平安
放开心胸,收获一段喜乐人生
人生是宽容的进行时
仇恨是一个无知的牢笼
宽恕是的救赎
宽容别人与得到宽容是相对的
第六章 抛却浮云,一切随缘,人生方才活
常言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随缘,才是无道。佛说:“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很多事情不是强求就能得到,不如一切随缘,这样就会少很多烦恼和纠结,众生便可自在逍遥。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欲念使众生一直受缚
守住欲望的底线
富贵如浮云,“贪”字变成“贫”
名与利皆为空
知足,则喜乐常存
贵的是当下的幸福
别因虚妄的东西错过路上的风景
吃亏是福
不要强求,万事均顺其自然
饭非一人可吃尽,事非一人能做完
第七章 喜乐即是幸福,幸福源于爱人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有人说:爱不是关切地对望,而是朝着一个方向的共同凝望。爱是很真实的东西,是一种使众生坚强、关爱众生福祉的力量。
孝敬父母是的供养
感恩不是精神而是行为
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老人
对亲人亦不可任意发泄不满
朋友,一生修行的伴侣
众生如父母,理应慈悲对待
第八章 说喜乐话,功德
摘要与插图
很早就想写下点什么,用文字把自己对佛法的感悟记述下来,与众生分享。但是,自知并无文采,只是不忍众生受苦,于是就以献曝之忱勉力为之,望众生能够从中获取感悟。佛陀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灵的花开、生命的蓬勃,有时就源于一次次豁然的顿悟。而无边的佛法所揭示的哲理,常常触及天理物象、人心灵魂的根本问题。
风尘弥漫的世界,歧路纵横;混沌迷惘的心灵,无所适从。在如今,物质世界的丰富,越来越使得众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苍白,内心更加空虚。快节奏的生活让众生总是处在匆忙的赶路中,没有闲暇欣赏四季的变化,没有闲暇倾听心灵的召唤,疲惫的灵魂跟不上匆忙的脚步。每每浮躁的情绪在众生之间蔓延,不满、焦虑、急功近利……让这个世界更显浮躁。
我们修行佛法,必须承受各种苦难,方能有所感悟。众生在人生的修行之路上,也是要接受种种考验,面临种种烦恼。而对于这些烦恼与困惑,众生可以淡然地接受,亦可以消极地抗拒。就如我在佛经中所看到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农民,家里穷,好不容易凑了点钱,打算做个小生意,结果却亏了。这一天,他心情糟透了,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便到山上去找禅师诉说。
禅师听完了农民的话,带他来到了一间破旧的禅房,禅房里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
禅师微笑地对农民说:“你看这杯水,它已经放在这儿很长时间了,每天都会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却依然澄清透明。你知原因是什么吗?”
农民认真地思索着,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似的。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了杯底。”
禅师点点头说:“人生就如杯中水,浊与清全在于自己。”
从中,众生当明白,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慢慢等它沉淀,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它也会还你一份清澈与纯净。所以,众生有的觉得生活是美好的,有的却觉得活着即是吃苦。而当众生能够拥有一颗喜乐之心,懂得沉淀、淡定、静心,痛苦自然也就会沉淀于心底,也许痛苦依然会占据众生心灵的某一处,但空间却不大,大部分的空间仍被幸福所充斥着。
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在浮躁的现实生活中,众生只有拥有一颗喜乐的心,保持一个喜乐的心境,才能够浸润在晨风夕雨之中,面对流水落花,听得到自然的呼吸,感受得到内心的平静。以淡定化解心中的浮躁,这时,陋室便是无极,内心顿成宇宙;这时,精神就会超然,心胸就会博大;这时,便拥有了一份清澈澄明,一份淡定从容,获得一种喜乐自在的人生。
我写《得喜乐》这本书,并非是为了说些佛法理论的教导,而是希望众生透过一篇篇的小故事,看见豁然开朗的喜乐人生。望这些以佛法佛理为源泉的文字,能在众生的心幕上留下丁点儿的启示和感悟,哪怕就像夜空里迢遥闪烁的星光。当然,若有心慧思捷的众生因此发现了自己的启明星或者北斗星,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释照圣
书于古都大同桑干河旁觉海禅寺
佛历二五五七年一月十一日
2013年2月20日0000
目 录
作者序 世界如此浮躁,喜乐尤为重要/001
引子众 生得喜乐,幸福永无边/0
第一章
能否有真正的喜乐,请先找到自己的心
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要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人活一世,只有找到自己的心,才会有智慧,得自在。
心在何处 /0
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