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白象丛书·问道系列中的前四本,济群法师的佛学随笔散文。济群法师在这四本书中阐明了学佛的常识和学佛的路径,用佛法智慧为处在浮世的人们指导心灵的归处,为想要挣脱烦恼的世人提供了一盏明灯。
《在此刻》
身在此刻,心不能定,皆为想要得太多。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身心的安顿,需要向内在去寻找。
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当下,讲生命轮回,讲日常生活,通过寻常人生的悲欢喜乐来阐释禅机妙义,知道人们理解生命真相。如一盏明灯,点亮蒙尘的心灵,踏实淡定活在此时此刻。
《在岸边》
人在岸边,却不能渡,皆因无指引。生命需要感悟,也需要,才能抵达。
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以朴实语言来表达个人对佛法奥义的理解,对人生的省悟;可谓字字珠玑,深入浅出,极富哲理,如一滴滴佛法甘露,滋润心房;是一本助人释疑解惑之书,一本感心悟性之书。
《在浮世》
人处浮世不浮躁,身临乱象不乱心,是一种精神境界。人之根本问题,是迷失本性,无所依托。
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俗世,透过种种现象,来阐释佛法的本质——既是出世解脱,也是活在当下;其作品文字隽永,深入心灵,意蕴深长。
《在路上》
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随。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来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目录
《在路上》
根 机
念头都是引发烦恼的根源。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一切名利声色的本质,
才能不被它们所伤害。
002 / 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005 /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007 / 如何依止善知识
010 / 老僧常谈,还得谈
013 / 佛教的三级教育目标
015 / 学佛也需要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
019 / 成佛作祖的教育
022 / 六根清净方为道
026 / 出家意味着什么
032 / 修学的五个步骤
037 / 你的学佛目标是什么
039 / 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043 / 大众化修学体系的特点
046 / 把握修学普遍规则的重要性
050 / 成佛的第一生产力
052 / 众里寻他千百度
正 见
正见,不仅是要我们改变局部问题,
更要帮助我们断除无明,
回归生命的本觉状态,
这才是究竟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途径。
056 / 有正见才看得见 / 056
060 / 菩提心与空性见 / 060
065 / 正见——一双看见光明的眼睛 / 065
069 / 具足万法的自性 / 069
072 / 名言与真实 / 072
076 / 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 076
079 / 培养正念,为正念而活 / 079
083 / 从四念处生起正念 / 083
087 / 佛法的核心之道——解脱 / 087
090 / 有限和无限的界限 / 090
092 / 边见与中道 / 092
095 / 莫使禅宗成“残宗” / 095
098 / 解脱真的成了江湖传说吗 / 098
精 进
佛教的根本就在于修学。
修学上去了,
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不药而愈。
102 / 修行上路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05 / 需要戒律的十个理由
107 / 戒带给我们的帮助
110 / 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114 / 理解——接纳——利他
117 /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119 / 学院式教学的感想
122 / 别解脱还是别想解脱
126 / 带着觉察心做事
132 / 你都在修些什么
135 / 出离,是舍弃对轮回的执著
137 / 听说过这个三无吗
140 / 中心和重心的转移
144 / 我们说着慈悲,做了吗
147 / 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150 / 观自在,由观而自在
153 / 自他相换换了什么
法 门
受戒不只是一个形式,
关键是在我们内心埋下向善的种子。
我们受声闻戒,是成就解脱的种子;
受菩萨戒,是成就菩提的种子。
156 / 以禅修助正见
160 / 禅修——以技术管理心念
164 / 七支供——给你的修行存点款
167 / 行愿品是加行还是正行
171 / 念诵和念诵是不同的
173 / 现世乐的未完待续
176 / 闻法——你听见的是声音还是法义
179 / 多闻,多闻,还是多闻
182 / 贯穿三乘的完整版地图
185 / 慢慢修来快快到
188 / 有愿力还得有能力
190 / 要快,更要稳
195 / 从选择到确定
196 / 心的训练——定
200 / 念佛念什么
203 /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205 / 禅修训练你的觉察力
209 / 不需要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
《在此刻》
佛 缘
佛法是佛陀亲证的究竟真理,
依法修行,就能帮助我们开发生命本具的无量智慧。
002 / 学佛和不学佛有什么差别
004 / 从富二代说福报
007 / 尊重而惜缘——健康父子关系法则
009 / 佛学热是一时潮流,还是会成为常态
013 / 企业家为什么热衷于学佛
017 / 也看小资学佛者
021 / 现世乐和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
024 / 僧人为什么要做无产者
027 / 香火鼎盛之下,还该做些什么
030 / 弘法现代化的使命
034 / 出家人不孝吗
037 / 自制力是你的抗体
039 / 一笔漏算的账
042 / 茶和禅的滋味
043 / 一种叫做“幸福”的不稳定感觉
048 /
摘要与插图
《在岸边》:轮回不在别处
业就是行为,包括思想、语言、身体三种。通常,我们更多是关注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忽略了尚未表现的行为。事实上,不论这一行为是否表现出来,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内在的心理结果,影响未来的生命走向。
在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长得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一样,这些差别是来自生活方式和心灵轨道的积累。这种积累的发展,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生命形态。所以,商人有商人的特征,军人有军人的特征,艺术家有艺术家的特征。
佛教所说的六道,也是生命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形态。比如饿鬼是代表渴求的心理,这种渴求被无限张扬后,就会呈现出饿鬼的生命状态。阿修罗是代表好斗的心理,这种好斗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呈现出阿修罗的生命形态。动物是代表愚痴的心理,除生存本能以外没有更多思考。如果人生仅仅停留于饮食男女,那和动物是没什么差别的。
所以说,轮回不在别处,正是每种心理发展的不同生命形态。其实轮回不难理解,比如你喜欢做什么,追求什么,几乎每天都会重复。在重复过程中,又使这种喜好得到成长,促使我们再去追求。这种重复就是轮回的显现。从起点到终点,再从终点回到起点,周而复始。
这种追求又包含相应的价值观,觉得我要这样活着才充实,才有意义。那么,我们追求的这些到底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值得去做?这就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取决于我们的认知。
《在此刻》:
现世乐和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
法师提到“现世乐”和大家所关心的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呢?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树立正确人生观念”一说都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因为世俗生活有一整套按部就班的程序,其中,现实利益又是人们选择人生道路时的重要参照。我想,民众对佛教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佛能够给现实人生带来利益。
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种善因,得乐果”,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人生幸福。在佛教的五戒十善中,还涉及到自他双方的关系,也就是通过持戒修善建立自他和乐的人生。
需要明确的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现世乐和来世乐又是统一的。佛教所说的出世间的快乐,是依戒定慧修行获得,其内涵是开智慧、断烦恼、证真理,并成就解脱。与大多数人为追求一己私欲,由欲望满足而获得快乐的途径是不同的。
因为满足私欲之后所得的快乐,可能是建立在合理的行为规范上,也可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其实质也往往局限于现实的当下,不能给未来人生带来什么利益,甚至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过患。
因此,现世乐应以来世乐为参照,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在现实的当下法喜充满,同时给人生带来无尽利益。
如果说人生佛教定位于现实人生,固然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但是否会和佛教的出世精神有所违背?或者说,在大力弘扬人生佛教的今天,传统的宗派佛教多少已显得有些过时?
人生佛教虽定位于现实人生,但和常人的理解还是有出入的。入世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太虚大师有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这偈中包含着三层内容,先,人生佛教是以解决现实人生的一切问题为依归;其次,说明了做人与成佛的关系,我们应以佛陀为榜样,克服自身的众多缺点,达到人格的圆满和完善;第三,佛是由人修成的,因而,人生佛教涵盖了由人到佛的整个修行过
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