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VIP   VIP会员第2年

图书资料维护组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搜索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商品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在线商城 > 淡定·从容·心安(全3册,现代人的心灵圣经;涵盖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思想精华,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智慧,值得珍藏)
在线商城

淡定·从容·心安(全3册,现代人的心灵圣经;涵盖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思想精华,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智慧,值得珍藏)

价格 90.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IP属地 广东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淡定·从容?心安》(全三册,40副插图,含弘一法师亲笔书法),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
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思想,本书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珍藏的经典之作。

目录

淡定
1 是非本是身外事,放下就是拥有
看透是非,远离烦恼
还自己一份真实
别被人情世故所累
放下心头纷扰事,感受快乐
心永远是定的
别让时光空流过
让烦恼不攻自破
舍弃虚荣,得真相
心念起时是非起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以修佛之心修身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放下执迷真性自现


淡定
1 是非本是身外事,放下就是拥有
看透是非,远离烦恼
还自己一份真实
别被人情世故所累
放下心头纷扰事,感受快乐
心永远是定的
别让时光空流过
让烦恼不攻自破
舍弃虚荣,得真相
心念起时是非起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以修佛之心修身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放下执迷真性自现
2 繁杂都是乱象,清净本是自性
除去粉饰现自性
随机而变,本性自现
让心不染纤尘
不看表象看本质
璞玉无暇靠打磨
人性本善,福德自现
保持天性中的智慧
情爱背后的质朴情怀
真我在“无我”中强化
天然无饰,便是本性
看淡纷扰感悟自心
贪爱容易迷惑心智
舍弃繁杂见真谛
远离贪嫉,心中清净
走出梦幻走向真实
真心原本无绑缚,何须解脱?
心境清明,与人无争
做真实的自己
3 菩提本无树,智慧是“觉”
心念觉处智慧自生
给自己一份淡定心情
不要违背自己
心无杂念方能自悟
活出生命的真谛
真智慧巧生活
以一颗禅心做事
睿智寡言心气灵秀
七分理性三分情感
保持通灵的心境
让心灵不迷失
4 改变自己,一切就都变了
远离内心的煎熬
自作聪明是劣智
镇静从容是一门心法
心定气平淡定自如
放下虚妄修自身
不说空话只用真心
放下心中的“怕”
放低心态吸纳智慧
懂得回报他人
在参禅中净化身心
5 淡定的背后是勇气和定力
生死无需回避,只需一颗淡定心
内不动心,外不炫耀
定力才是真功夫
消除妄想,淡定安然
不为六尘所染,不被七情所困
保持淡定清醒
内心宁静才能致远
保持一颗清透淡定心
放低身价保持淡定
淡定让你平心静气
6 心境通灵,一切就尽收眼底
心在高处,不为诱惑所动
认清事情的根本
看透问题才能突破困境
校正颠倒心境怡然
劳筋骨铭心志
珍惜无形的财富
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给内心一份宁静
心开阔你才从容
7 抓住当下的幸福
常体菩提般若心
记得回头自省
诚心对待眼前的事情
给内心一片自由
从容向前走
无须刻意强求
品味生活的甘甜
人生没有如果
佛心就是开悟心
心安就是圆满
抓住当下的幸福
从容
1 遇见精神的出生地
遇见精神的出生地 
初到世间的慨叹
艺海畅游的乐趣
遁入空门的修行
追求律学的真谛
从容弘法的感悟
2 静心听佛语
佛说(一)
佛说(二)
佛说(三)
佛说(四)
3 修一片净土
诚心处有净土
一问一答一清净
迎接福乐安康
叩响心门的钟声
4 求得现世的安乐
珍惜机遇求福报
捧一束莲花享安康
修得福禄多长寿
求得现世的安乐
5 回归灵魂的清澈
跟随内心的直觉
让生命坚强起来的定力
戒贪爱内心圆满
一颗清心得福报
6 走在心灵皈依的路上
接受慈祥的指引
珍惜手边的幸福
不生恶念,只结善缘
只为孕育幸福
推开佛门结佛缘
生活在结缘的世界
南闽十年之梦影
万事都从缺陷

摘要与插图

心念起时是非起
心念一起,必有是非,世间一切事,是非善恶都在起心动念
之间。
劳苦总是给人以警醒,弘一法师曾教化那些迷醉于声色场
上的人们:“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
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垣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
之想乎?”
被烦恼束缚的凡夫,假如没有贫穷疾病,也不一定会顺畅
一生。如果没有这样的苦,恐又要去吃喝玩乐造罪业。苦人没
有时间金钱,自然可以避免许多罪过。谁肯在得意时想到将来
会堕落,得意时难免损人利己。
大师曾指点听佛的善友们,吃苦心是一种生存能力,是一
种能够承担悲喜的淡定。有两只老虎,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
们观赏,另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奔跑。
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我们换一换吧!”另
一只老虎欣然答应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鸟语花香的
大自然,森林里的老虎则走进了狭窄的铁笼子。
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森林里感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尽情
地奔跑着;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很快乐,因为它从此不再为食
物而发愁。
出人意料的是,两只快乐的老虎很快就都死了。一只被活
活饿死,另一只则是忧郁而死。很显然: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
虎得到了自由,却没有同时得到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
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祥和心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表面上虽然有所损失,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当你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因为
说不定挫折就在下一刻等着你;当你失败时,不要怨天尤人,
因为这或许就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你坚定地朝前走,就一定
能看到明媚的春天,“船到桥头自然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一切事情,无论对错,只要过去了就不要背负精神的重担。坦
然地面对困境,人就会更理智;坦率地面对朋友,路就会更开阔;
坦诚地面对过去,你就会更睿智。
弘一法师在讲解佛《遗教经》的时候曾说:“行少欲者,
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他也曾劝诫世人:“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
活,然而幸福快乐由哪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的富
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
快乐。修福只能说财用不虞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
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谓心安理
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
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
一般来说,做事情和看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观点,决
定了人与人内心想法的不同。来看看这师徒二人的迥异想法吧:
一天,坦山和尚与徒弟在去某地说法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
河,河水虽不湍急,但因为刚下过大雨,河沟泥泞不堪。
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后面来了一位穿着得体、体貌端
庄的年轻姑娘。姑娘行色匆匆,好像有急事要办,但是到了河
岸边后却面露犹豫之色。
看到这一情景,坦山和尚便上前对姑娘说:“施主,贫僧
背你过去吧!”
紧跟在他后面的小沙弥听到坦山和尚的话,心里不解,嘀
咕到:“平日里师父教导我们,不能接近女色,为什么今天自
己却犯清规呢?”
小沙弥本想当场问师父,但是又怕惹怒师父,只得忍受九
回肠的折磨,闷闷不乐地跟在师父后面。
很多天过去了,小沙弥还在为当日师父背姑娘过河的事情
冥思苦想。一天,他终于憋不住了,于是问坦山和尚:“师
父,您经常教导我们,出家人不可以亲近女色,可为什么前些
日子,您却背漂亮的女施主过河呢?”
坦山和尚听了小沙弥的问话,讶异地回答道:“我背那位
女施主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把她紧紧背着,到
现在都还没放下来!”
其实,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过河,完全是出于善念。他的
心里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沙弥的烦恼,完全是自己
找的。人之所以烦恼,之所以不能放下,是因为情执,放下情
执,才能活得自在。
弘一法师把放下看做一种内心境界,放不下便饱受折磨,
放得下便能坦然自若。凡事放得下,是因为没有欲念,内心没
有欲念,才能不受忧虑所扰,才能心地坦然,只有心地坦然,
才能将一切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你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东西
便会在无欲无求中悄然到来。
以修佛之心修身
心是身体的主导,心里怎么想,身就怎么行。人要降伏自己的
身心,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但首先必须降伏自己的心,能够
降伏自己的心,身自然就听话了。
大师讲经时,教人们依照《法华经》所云,摆脱苦恼修行
自身。《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
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养身养的是一身轻松,修心修的是一份淡定,佛法在于点
化世人破除谬见,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生死。
有一个老妇人,她与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得非常艰难,
不幸的是,儿子无缘无故得了一种怪病,死了。老妇人痛不
欲生。
邻居帮着老妇人把儿子掩埋后。老妇人哭着待在坟边不肯
离去,不吃不喝,好几次哭昏在坟地里。几天下来,老妇人的
身体虚弱,生命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人们想到了庙里的虚竹和尚,于是派人赶紧将
虚竹和尚请来开导老妇人。
虚竹来到老妇人身边问道:“你为什么待在你儿子的坟前
久久不肯离去呢?”
老妇人哽咽着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只求和儿子一起
离开人世。”
虚竹大师说道:“你想不想让你的儿子活过来呢?”
老妇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欣喜地说:“当然想了,你
真有办法让他活过来?”
虚竹大师说道:“我有个办法,不知你想不想试一试?”
老妇人一听,立即爬了起来,说道:“我愿意试一试,只
要他能够活过来,让我做什么都行。”
虚竹和尚若有所思地说:“如果你能找来一炷香火,我就
能用这炷香火为你的儿子续命。”
老妇人急忙问:“那究竟是什么香火呢?”
虚竹慢慢地说:“这种香火只有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才
有,你先去找吧!”
老妇人听了虚竹大师的话后,急急忙忙上路了。
她来到一户人家,敲开了门问道:“你家里死过人吗?”
“死过啊!”主人回答到。
于是老妇人又敲开了另一户人家的门问道:“你们家死过
人吗?”
“死过啊,不死那不成了妖精了。”这家的男主人笑着说。
……
就这样,老妇人跑了很多人家,结果却得到了相同的答
案,她无可奈何地回来告诉虚竹大师:“我走遍了所有的人
家,但就是没找到一家有你说的那种香火,因为每家每户都曾
经死过人。看来这样的香火我是取不来了。”
虚竹大师笑了笑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你又为什么为儿
子的死而过度地伤心呢?”
听完大师这番话,老妇人的失子之痛顿时化解了很多。
生老病死乃人类繁衍生息的法则,所以没必要总是沉静在
悲伤里。死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对待
死亡的态度,一味抱怨并不能改变这个现实,那么最好还是接
受这个现实,以淡定的态度来面对。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一个行囊,如果装得太满就会很重、很累。一个生命背负不了
太多的行囊,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注定要抛弃
很多。有些时候,果断地放弃才是最好的选择。
弘一法师告诫人们要懂得放下:“有贪有嗔,诸佛如来都
救不了,自己要精进不懈,把贪嗔痴三毒从内心中拔除。日常
生活中要警惕,名利不是好东西,要舍弃。贪嗔痴害不了别
人,只害自己。”
若真放下,才有感应,早一天放下,早一天得大自在。在
未去之前,在此世界一切环境亦得自在,顺逆都自在,自在是
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
有一个人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外出办事时也从不结伴而
行,即使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也不例外。可是有一次他外出时
不小心掉进了深谷里,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伸手奋力抓住深
谷边上的一根枯藤,暂时保住了性命。
但是他人在半空,上不得也下不得,危险随时还会来临,
在这危急时刻,他突然看到佛祖就站在不远处的悬崖上,于是
他求佛祖解救自己:“大慈大悲的佛祖!求您救救我!我被困
在这半山腰真的是难受死了,我知道我过去做过很多错事,但
是如得到佛祖的救赦,我一定一心向佛,多做善事。”
佛祖微笑着说:“我就是来救你的,但是你只有听我的
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
“只要佛祖发慈悲,我一切听从安排。”
“那好,请把你的手放开!”
此人一听,心想:“下面是万丈深渊,如果我放手一定会
跌得粉身碎骨,佛祖这不是害我吗?”于是他摇摇头说:“佛
祖你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佛祖见他如此执迷不悟,只好摇摇头走了。
其实由于天气太黑,看不到下面的情况,他离地面不过几
米而已,而且下面还是厚厚的沙土。
放手,未必会死。所谓舍,就是失去;所谓得,就是得
到,舍与得实际上是并存的,是一种取舍的哲学。舍得之间,
体现了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大智慧。
人生是一个患得患失的过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乃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