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VIP   VIP会员第2年

图书资料维护组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搜索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商品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在线商城 > 名家说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梁启超、胡适、林语堂、朱自清、郁达夫、川端康成等参禅指津)
在线商城

名家说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梁启超、胡适、林语堂、朱自清、郁达夫、川端康成等参禅指津)

价格 36.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IP属地 广东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选编的现当代中外学者、作家对禅宗的评说,以睿智的眼光、深入浅出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禅宗文化。世人在读完本书后,如果能增长佛者智慧,感悟人生实相,升华精神境界,那就感到三生有幸了。

目录

禪的大意
中国禅学的方法
禅宗的“不道之道”与“无修之修”
一、禅宗的“不道之道”
二、禅宗的“无修之修”
禅宗——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
禅风?学风?文风
一、禅风的演变及其影响
二、禅风给文坛注入了新气息
三、禅风、学风、文风三者的融合
禅学之真义
禅师话禅宗
禅,禅宗,禅宗之禅
一、禅是一类宗教修持
二、禅宗是一种社会运动
三、禅宗的“禅”是一种人生体验和主观意境
禪的思想
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
瞬刻永恒的境界
超越自我
印度禅与中国禅
试论唐末以后的禅风
中国禅宗在日本
西方的禅
禪的修行
悟:禅宗的存在价值
《六祖坛经》大义
禅悟与精神分析
禅宗的开悟
禅意三题
开悟——生命的觉醒
修行的尺度
让禅回到生活
禪宗與中國文化
禅宗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杰作——禅
禅玄的相通与相摄
禅境的表现
诗与禅
禅宗对我国绘画之影响
禅道与书道
禪宗與外國文化
禅与日本哲学
禅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禅与日本武道
一、达摩与少林寺
二、《不动智神妙录》的思想
三、日本武道的本质
禅与西方文化
自我觉悟与信仰——禅与基督教

摘要与插图

本来坐禅是佛教一切宗派必须的一种修持方法,但到慧能以后中国禅宗起了很大变化。慧能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因为他认为解脱成佛只能靠发现自己的本性、发挥自己的本心。禅师长庆慧棱二十余年来坐破了七个蒲团,仍然没有能见性,直到有一天,偶然卷起窗帘,才忽然大悟,便作颂说:「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头打。」慧棱偶然卷帘见得三千大千世界原来如此,而得「识心见性」,解去坐禅的束缚,靠自己豁然贯通,而觉悟了。慧棱颂中「卷起帘来见天下」是他悟道的关键,因照禅宗看,悟道成佛不是去故意执着,要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见道,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无门和尚有颂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境界,自在无碍,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如果执着坐禅,那就是为自己所运用的方法所障,不得解脱。临济义玄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要成佛达到涅盘境界,不是靠那些外在的修行,而是得如慧棱那样在平常生活中忽然顿悟。有僧问马祖:「如何修道?」马祖说:「道不能修,言修得,修成还坏。」所以修道不能在平常生活之外去刻意追求。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慧海说:「用功。」源律师问:「如何用功?」慧海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源律师又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慧海说:「不同。」源律师问:「如何不同?」慧海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睡觉时,胡思乱想,自是有所取舍、执着、不得解脱。真正懂得禅的人应是「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有僧问赵州从谂:「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从谂说:「吃饭也未?」僧曰:「吃粥了也。」从谂说:「洗钵去。」「其僧因此大悟。」吃过饭自然应洗钵,这是平平常常的,唯有如此,才能坐亦禅,卧亦禅,静亦禅,动亦禅,吃饭拉屎,莫非妙道。禅定既非必要,一切戒律更不必修持了。陆希声问仰山:「和尚还持戒否?」仰山说:「不持戒。」李翱问药山:「如何是戒、定、慧?」药山说:「这里无此闲家俱。」戒、定、慧本是佛教的「三学」,学佛者必须之门径,但照禅宗大师看这些都是无用的东西。禅宗的这一否定,似乎所有的修持方法全无必要,从而把一切外在的、形式的东西都否定了。禅宗如此看是基于「平常心是道心」,在平常心外再无道心,在平常生活外再无须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可成为超越的道心。(汤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