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者以《楞严经》为念佛禅的理论基础, 介绍“忆念念佛”和“持名念佛”两种修学法门。本书除了详细解说许多修行的具体方法和修行过程中身心可能出现的细微觉受,更进一步说明为何念佛即是参禅。这些禅期开示的记录,不仅可以让初学者得以窥知修行的具体方法和要义,不再盲修瞎练;也可以让有过禅修经验的人进一步掌握和熟知禅修的重要观念及方法;更可以成为禅修带领人教学的参考。本书虽然篇幅较长,义理较深, 但修行上却要求禅众直缘本心,步步踏实。
目录
第1章 修行贵在正知见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时间的长短
离不开“身心相”,就会患得患失、时进时退
第2章 发大心,行大行
第一“发菩提心”:觉悟一切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第二“发奋耻心”:承当自己的业障
第三“发精进心”:专一不杂,不断往前
第四“发恒常心”:专修一法,恒常努力
第五“发悲愿心”:我来做!
第3章 念佛禅的教理基础
妙奢摩他:从幻假的相上修行,照见诸法空寂
三摩:在不断变换的假有中,万法得成
禅那:直缘清净本性,本来具足
第4章 法无定法,只在去黏解缚
要念“”弥陀佛,还是“e”弥陀佛?
地狱在哪里?
你有老婆吗?
圣严师父严谨自持,一点儿面子也不给我!
胡僧番僧,只是佛法的种子
真实的修行体验,才有力量展现智慧和慈悲
修行的过程:从认知“清净念”到体验“真心”
现量境界:“能知”而不落分别
在“空”掉的当下,反闻自性
为什么妄心就是真心?
第5章 棒喝逼拶觉有情
这么精进用功,为什么还要打我?
无理三扁担,有理扁担三
我这里不缺长工!
整到你不起烦恼,他就不会整你了!
“读书”是个人的事,“常住”是大家的事!
从生活教育,降伏我慢、我见、我爱
出家人要有能力担负起自己的一切
在劳务中消除业障习气
处于困境,自己要有办法转过身来
累到极点,一切就都放下了
尽心照顾大众就是培福
自己怎么会骗自己?
没有经过身心的共难,不可能达到身心的统一
第6章 身心感应不管它
痛到极点,豁然消退
不必吃、不必喝的精进佛七
全身骨头劈里啪啦响
又哭又笑的杜鹃窝
期望境界再现,你就无法和真心相应
麻痹的身体,开始感觉活气
不要让自己被疼痛带着跑
从心里生起正念
身心展现力量,福德因缘也会转变
第7章 气动怎么办?
身体外在的抖动,是因为身心没有好好安排
禅宗不作怪,老实做人
把舍利收起来!
下飞机时,我被人用担架抬下来
我帮村庄洒净,被认为作法灵验
陷于神通感应,就会迷失、着相
身心健康,才能承当责任
在我心中,德念法师永远鲜活着!
同修道友,要彼此分享修行的身心感受
第8章 念念都是深切相忆
用“忆念”的方法念佛
念佛:对佛陀的崇仰和怀念
一句观世音,歼除一切苦
借“方便门”入“实相门”
内外都能感受到佛法的真实力量
愈是偏荒的地方,愈要去弘化!
普遍又殊胜的大势至法门
和佛菩萨“相忆”
分不出“所念的法”和“能念的我”
把六根的作用全部归摄在“忆念”的用功上
第9章 句句分明不分别
用“持名”的方法念佛
从自己身心的“门头”下手用功
打开耳朵,让声音进来
让“个别相”得以还其本貌
体验定境中身心的微细感受
以“妄心”参“真心”,永远参不透!
心在何处?
听闻的当下,直缘本性修行
清楚明白动静二相,但不生起差别对待
心、境、智都空了,豁然圆成
不受色身限制的悲心愿力
第10章 把佛法化做生命的喜悦
学佛,千万不要愈学愈怪!
学佛,就是要放开心胸、放下立场
不妄语,但要有智慧!
计数器的声音是“无分别”的法音
念佛,不要念魔!
吃鱼吃肉,怎么办?
积极分享佛法的喜悦
躺在病床上,也能和清净心相应
第11章 到底是什么?
五蕴不空,观世音菩萨就只是个妄相
花开见佛还要悟后修
“真我”就在“现在我”里
就这么一直疑下去!
总有一天等到它!
第12章 没有惭愧心,就没有积极的悲心愿力
拜忏是汉传佛教的
哭到不亦乐乎!
忏悔:面对
摘要与插图
第1章修行贵在正知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禅期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去发心、怎么去用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身心真正融入佛法的修行里。如此一来,我相信大家在这短短几天的念佛禅期里,一定可以得到很殊胜的受用。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时间的长短
佛法的修行,当然需要长远恒续的用功,但修行能否得力,并不在于用功时间的长短。
修行若要得力,必须建筑在正确的知见之上。唯有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你才会了解如何去发心、如何落实用功的法门、如何按照次第安住你的身心,以及在这些过程之中,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需要用心之处。如果不懂得这些修行的层次和方法,你的修行之路就会像绕道逐物一样,辛苦;更有甚者,明明应该往南,你却偏偏向北,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经常有人问我:学佛已经好多年了,也参加过好几次禅七、佛七、法会等等的修行活动,但为什么总是不能得力?根据我这些年来的观察和教学经验所得到的结论是:究其根本,大多数人学佛,都是在人天福报上求成就,因此不能体悟到真正的功德。
禅宗六祖惠能早就教诫我们:不识本心,不见本性,学法无益。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知道、不观照、不运用自己的“清净心”,而是任由自己的身心住着在妄想、贪执和分别里,那么,即便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种种六度万行上再怎么努力,或者在经典教理上多么认真深入探究佛法的智慧,仍然还是落在“法”上计较取舍、在“相”上分别执著,甚至还会误以为自己这样就是在用功修行!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妄逐妄,何时能了?
真正的修行,贵在“正知见”。你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清净心“到底是什么”,并且从清净心中生起修行的想法和观念,如此“称性起修”,才能使得“你的身心”、“你的修行”和“你的真心”相应。唯有如此,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功,才不会变成以妄逐妄。
佛陀在经典里一再教诫我们,一切众生虽然本自具足、本自清净,但因为妄想执著,所以我们的身心既无法相应到自己清净的本体,更无法证得和佛陀一样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反应出来的,就是经常被自己的欲望牵引、四处追逐,或者虽然知道要修行,但却没有力量。本具真如、清净圆满,却无法显现真正的德用这就是我们需要修行的原因。
你可能很赞同这样的说法,并且感同身受,但问题是:我知道我在妄想执著里打滚,我也一直努力不想这样下去,但却还是如此,我到底该怎么办?或者我总得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现实的生活即便不至于声色犬马,也仍是五欲尘劳,我究竟该怎么修行?
其实,不只你这样,不只你有这个问题,众生皆然。
在《圆觉经》里,普贤菩萨已经代我们向佛陀问了这个问题。他是这样问的:“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如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佛陀回答:“修行,就是要以种种的幻法,来对治我们的幻心。”
离不开“身心相”,就会患得患失、时进时退
对于佛陀的回答,你可能感到不解和困惑,你现在先不必急着找答案,在这个禅期里,我会进一步为大家说明经典的意义。基本的观念是,你要先从幻心(妄想,执著)里,生起“一念觉”,再以这一念觉去修种种的幻法。如此“以幻修幻”,然后“知幻离幻”,这样一步一步地用功下去,才能真正相应到我们真实的本体、清净心。
在座的各位,无论是出家法师或在家居士,如果不知道真正的用功就是要这样下手,也不了解整个修行过程的次第和层级,只是糊里糊涂地听从别人的指使叫你念佛就念佛、叫你拜佛就拜佛、叫你打坐就打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用功,但永远只是住着在身心表相的努力。
“身心相”本来就是虚妄的,但你却离不开这个身心相,甚至你还
VIP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