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净慧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弟子、“生活禅”的创始人。本书是净慧法师的经典遗著,详细解释了佛教的《善生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两部经典。这两部佛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不管出家在家均应该奉行。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佛法不在庙里,也不在某个僧人处,而是在佛教经典里,在人的心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僧俗二众应该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目录
上篇 《善生经》讲记
003/ 第一讲 在家《善生经》
019/ 第二讲 在生活中落实佛法/
041/ 第三讲 如法求财
057/ 第四讲 择友与交友/
075/ 第五讲 建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093/ 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
下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讲记
119 / 第一讲 本经的介绍
131 / 第二讲 依法修行,开发佛性
141 / 第三讲 父母恩和众生恩
155 / 第四讲 国王恩
167 / 第五讲 三宝恩
177 / 第六讲 细说三宝恩德
189 / 第七讲 听经闻法,功德无量
201 / 第八讲 如何报僧宝恩
215 / 第九讲 报四恩的方式
227 / 附录一 《善生经》
239 / 附录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节选)
摘要与插图
第一讲 在家《善生经》《善生经》是一部在中国佛经翻译翻译较早的经典。这部经典在后汉的时候就翻译出来了。后汉有一位译经大德叫安世高。安世高,公元2世纪时人,于东汉恒帝建元初年(公元147年)来到洛阳,译述佛经约二十年。安世高为了让人们了解佛教,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宏愿。安世高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现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他是中国佛教第一位译师。他活动的时间远比摄摩腾、竺法兰要早,翻译的经典也比他们两位多。
《善生经》是一部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太虚法师才开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从太虚法师开始,《善生经》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浅显,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义务都讲得到位、明确。
《善生经》的不受重视,说明佛法在中国流传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往往只重视哲理上的探求,而对于如何从做人开始、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佛法的修行,没有十分重视,是随着译典的越来越丰富,修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部经更是被人们所遗忘。
1
讲这部经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但也不是没有异议。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会有禅呢?禅就是禅,禅怎么会是生活呢?有一些人把禅看得高深莫测,把生活看得低俗平凡,认为这两者无法融合。
实际上,生活禅这种提法渊源甚深,在我之前也有人涉及。把它作为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来提倡,是我在1992至1993年之间正式提出的。于是1993年就有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至今连续举办了很多届了。
提出生活禅,是不是在佛教乃至禅宗典籍当中毫无根据呢?不是的。大家如果读过《华严经·净行品》,就会知道,佛菩萨每做一件事都要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一天从早上到晚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自己如何,也当愿众生如何如何。《华严经·净行品》就是佛经上生活禅的一个型、要的经典读本。生活禅在论点方面也有很多依据。佛法究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在家居士没有办法看到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但也有许多人受了菩萨戒。
菩萨戒所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的理念、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归宿,如此而已。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那么玄,佛法一点都不玄;不要把佛法看得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佛法就在我们心中,佛法就在我们一言一行当中。
那么,去哪里找佛法?怎么落实佛法?又怎么样来修习佛法呢?佛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就是教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去三毒,修三学,如此而已。三毒怎么去?三学怎么修?必须有可操作性。《善生经》可操作性,它指导我们在面对一切人时怎么样定好位。怎么定位呢?就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就是修行。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夫妻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都是因为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没有定好位。
以前,我碰到一位居士,她说她老伴以前对她蛮好,忽然打她一顿。我问:为什么打你呢?她说:我的女儿把不信教的人都搞到家里来,吃呀、喝呀、说呀、笑呀,我就把她们撵出去了,我就不要那些不信教的人到我家来。
这是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了吗?不是。所以我对她说:这个错不是你老伴的,是你的。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不信教的人是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水泡而已。水泡不能离开大海,离开了大海,水泡也就没有了。这就是说,如果在生活的大海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水泡就会干涸。当然,这个比喻不算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