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佛法与科学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一方面找到它们的相异之处,一方面又挖掘出二者可互为印证的地方,并从科学与佛法互不相违的角度,论证了前后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涅槃经》中有一句话:“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以,懂得前后世的道理,对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现代人群的人格改造,皆具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目录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真有前世今生?
否认的观点
无法立足的理由
第二章 从今生看到的前世
心识的产生
前世今生的可信度
身体的形成
身心的关系
第三章 结 语
西方学者的评价
反对的声音
科技未证实的,不一定不存在
在佛法中寻找智慧
附录一 七则前世今生实例采访
往来于生死之间
一位中学教师的濒死体验
死后再生 母子情深
前生后世 铁证如山
超类绝伦的虹身示现
人身飞空 神秘消失
附录二 《六道轮回图》解说
摘要与插图
先论述心识产生的过程及真相。在此世界范围内,一切细微众生以上的生命形态,都拥有我们通常所谓的“心”。在心的力量未充分发展、强大、增上、圆满之前,它连细微的苦乐感受都一概接纳,此种心我们就称之为渺小之心;当心力日渐强大,已能控制身心内外的一切物质时,此种心就名之为勇武之心;心还经常隐藏在秘密之处,此时它就成为从暗处操纵言行举止的主犯;另外,从古到今,成千上万的寻伺者相继被迷惑的原因,就在于心成为狡诈者;如果善加利用,心又会成为一切功德的所依,此时它则如如意宝藏一般,可源源不断地生出功德利益。
东方世界之中,千百年来,无等大师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色迦仙人、印度瑜伽士、藏地之虹身成就者以及汉地的禅宗祖师等,诸如此类的圣者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开启了心识奥秘之门。在他们当中,有些已圆满了自他二利,获得了竟的果位;有些则现出了世间的各种功德;还有一些则获得了治病救人的能力……总之,各人的收益都不尽相同。不过,依然有许多人对这种心识到底存在与否满怀疑惑。尽管同处一个蓝天之下,都属于“人类”这个大的物种范畴,但思想与落后认识之间,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巨大差异,这真是令人倍感遗憾。
如果有人要问:这样的心识是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对此,不论智者还是愚者,在千年、万年甚至十万年之中,都试图予以解答。
面对这一共同难题,不同的人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在这些千姿百态的答案中,能够真正站住脚的可靠结论,数量却是微乎其微的。如果在这里以密宗续部的理论分析心的奥秘,这一问题即可被阐述得异常清晰、明了、细致,人们亦容易对之生起信解。但考虑到此时此处宣说甚深密法的机缘尚不成熟,故只能暂时收起这一打算,只以显宗的说法来解释心的本质。
按共同说法而言,所谓的心无有开始、终结之边际。因为从无始以来,心识始终处在连续不断的迁流之中,故而我们也一直在轮回大海中,随着生、老、病、死的汹涌波涛而头出头没。所有众生都逐渐从青春年少一步步走向衰老,则通过死亡而再生于来世;新的生命体又开始新的一轮成长、壮大、衰朽、死亡的过程,如此往复,循环不已。一切众生就像是在参加比赛一样,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从今生到来世的运转之中,其间,没有一个众生的心识在这一过程中消失过。
正如《百论》所云:“轮回此苦海,恒时无有尽,凡愚陷其中,何不生畏惧?韶华逝去矣,复又现于前,此世已过尽,来生竞相现。”此中所讲的道理,我们理应了知。
在如何看待众生的生命这一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上,就我们现量所见,科学和佛经的阐释之间实有天壤之别。除此之外,在对待其他一些牵涉到生命本质的问题上,佛法的甚深义理与科学理论同样不可同日而语。有智之士对二者在这些领域内大相径庭的观点,理应如眼观色法一般了解得清清楚楚。
观察、判断一种现象时,善加取舍、仔细分析是重要的一环。也许有人会这样想:对某些人来说,前后世可能会存在;但另外一部分人未必就有前后世,因他们脑中已没有关于自己前世的丝毫印象。这种看法毫无疑问无成立的合理理由,尽管有人暂时回忆不起来前生经历,但通过下文即将论述的催眠试验及回溯自己往昔经历的做法,相信大家对回忆前世的现象将不再会感到陌生。我们不能因为有人仅仅只能忆起前世住家的一鳞半爪,就认为自己前世住过的屋子压根儿也不存在,或者就只有能回忆起来的那么一丁点儿大。一般而言,众生进入母胎之后,即会陷入长时间的昏迷状态中,并因此而丧失前生记忆。如果有人要问住于母胎中之时日,则可回答说不定。
普通说来,人类住胎之时间多为九月或十月,但亦有个别长于此者。比如众多